6.《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美]马里奥·希森(Marilou Hyson)著,霍力岩、房阳洋、孙蔷蔷译,教育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积极的学习品质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良性发展循环的起点,是儿童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并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与健康、语言、社会性等内容并列,写在了联邦政府的相关文件中。该书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多年来关于学习品质问题研究的一个成果总结,在系统梳理学习品质的概念、结构要素、框架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作用之基础上,具体论述了该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从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师、家庭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儿童积极学习品质的工具,将对儿童学习品质的研究推进到了实践层面,对我国幼儿教育界认识、把握以及落实《指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7.《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著,张晶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8.《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Tsabary)著,孙璐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是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饱含勇气与智慧的崭新力作。从丰富的临床研究与青少年咨询经验出发,沙法丽博士发人深省地指出,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它们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如果父母能够放弃“我的孩子应该如何”的执念,转而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尊重孩子的需求,就能够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从而引导孩子自我确认、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这种充满觉醒、联结与爱的养育方式,最终会令育儿变为一场父母与孩子相互支持与陪伴的成长之旅。
9.《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弱水三千,如何独取一瓢作为基础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没有公认的好办法,因此茫然,甚至迷乱。有人主张回归《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本,但它们的内容难免有时代的局限;也有不少人在摸索新的途径,但筚路蓝缕,开拓为难。
面对如此纠结的境地,需要真诚的行动和实验,本书的三位编者以瓶管之识,编辑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基础人文选本,自应“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而全球化时代文明经典的采集,显然不应再受限于民族和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壁垒,应该面向“天下”的文明经典。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拘泥于自身传统,才能再造现代文明。
10.《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肖亚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西石楼县,与《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中间仅隔一条黄河。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暖意犹在的窑洞,陷入困境的红枣产业,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逃婚的农村女青年……
尽管生存于那样一方闭塞的天地、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黄土地上的人们从未丢弃坚强、执着、淳朴、宽厚和善良。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总是带着温暖与坚韧,沉重却不乏希望。本书共八章,作者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