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
——读《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札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职业一是编辑,二是教师。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叶圣陶和许多教师进行过书信交流,其中的一部分书信由叶至善先生编为《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由开明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多,但细细读来,仍会得到许多启发,尤其是在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方面。
教师职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教师工作,非同小可,其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在于追求升学率,而是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等等。这些表述都很准确,也很形象。那么,教师这种职业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意义何在?对此,叶圣陶曾有过许多论述。
1958年9月9日,叶圣陶在给叶至善的表妹、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惠民师范学校当教员的江亦多的信中说:“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员工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1972年3月22日,叶圣陶在给江苏常州清潭中学教员李业文的信中又说:“依我想,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员工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地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1973年3月19日,叶圣陶在给李业文的信中再次强调:“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员工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那就反过来,对个人、社会、工作总有或大或小的害处。”
这些话至今读起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师工作,非同小可,其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在于追求升学率,而是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一个人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也往往不在于他的学历有多高,本领有多大,而在于他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并且改造社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信中所指出的这些习惯,恰恰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就业率的取向,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可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盲区。
对于家长而言,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能够考上好的学校,升入重点中学、大学,就算是完事大吉;对于学校来说,只要有高的升学率、就业率,也就功德圆满;而对于员工优秀品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则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漠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员工的畸形发展。他们智商很高,却被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手中持有各种各样的证书,却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员工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学位,但并不具备相应的素养,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方面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势利和缺乏基本的教养。这些缺陷,都和教师平时对员工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上。而且,我们的许多教师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也就无从要求员工,即使按照一些规章制度对员工提出要求,也是收效甚微。
关于礼貌诚笃的培养
[在培养员工待人接物、谦恭礼貌的习惯方面,值得我们反思。]
当前,在培养员工待人接物、谦恭礼貌的习惯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反思。从统计数据来看,全社会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但人和人之间以礼相待的程度并没有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谦恭揖让、举止得体、礼貌用语,等等,许多人并不了然。
关于礼貌用语,叶圣陶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所谓礼貌语言决非虚文俗套,人与人相处,盖本当如此。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果能认真待人接物,出言吐语自当力求其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服。”而今,员工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业,往往对老师空无一言,直接贴上一个附件了事;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露体、科头跣足、大声喧哗、如入无人之境者大有人在。
关于诚笃,更值得一提。如今,全社会都在呼唤诚实守信,说明虚假失信已经泛滥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这当然有制度建设方面的漏洞,但不可否认,我们在诚笃方面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没有使受教育者养成诚笃的习惯。考试作弊不说,依靠各种关系,通过不正当手段享受艺术、体育特长生加分等政策都在直接毒害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得他们逐渐将弄虚作假视为理所应当。
我曾经看过一些老员工、研究生的求职自荐材料,几乎所有的人都列明自己曾担任员工干部,曾得到什么表彰和好评之类,也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套用简历模板,也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将自己的照片通过电脑进行修改,反复美化自己,使用人单位极为反感。由于形成了这种弄虚作假的习惯,因此导致走上社会之后的学历造假、论文造假、产品造假甚至履历造假。
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的屡见不鲜,假冒伪劣产品的大行其道,不能不说与从员工时代没有养成诚实守信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诚”,叶圣陶也有过专门的论述。1962年12月28日,他在回复辽宁安东第六中学教师林井然的信中说:“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
阅读教学之目的在于养成读书习惯
[因为人们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因此也就越来越远离读书。]
再谈到阅读写作的习惯,至今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神童诗》中早就有这样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尽管中国历史上有提倡读书的传统,把读书的地位看得很高,但毋庸讳言,我们在全社会并没有形成读书的风气,人们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即使是员工,也大多将读书看作一种被动的行为,看作一种升学、谋职的工具。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在地铁、公交车、火车、飞机上或是医院的候诊大厅中,真正读书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数人要么呆坐,要么翻看手机。虽然看手机也可能是在阅读,但可以肯定地说,阅读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经典。每逢“世界读书日”,各家媒体都要做一些有关读书的节目,但时机一过,便依然如故。
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人们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因此也就越来越远离读书。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员工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员工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又说:“老师既然要引导员工看书读书,自己就得比较地善于看善于读,不然怎么能引导呢?看看参考材料,只能起辅助的作用。真的自力更生,还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培养真功夫。”
如果要进一步深究的话,员工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的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授课的重点往往是具体的字词句知识的讲解,而不是引导员工如何读书,如何从内心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果再深究的话,就是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些教师除了完成本职的工作量之外,大多把精力放在搞家教、办小班上,并没有把读书当作陶冶性情、丰富知识、提高业务、熏染员工的必要手段。试想,老师都不喜欢读书,又怎能要求员工喜欢读书呢?
员工为何谈写色变
[“善读善写”不仅仅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做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在中员工中,流传着这样三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中的二怕和三怕都属于阅读的范畴。写作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人随身必备的基本素养,但对许多员工来说,却是谈虎色变,视为畏途。其中的原因也不外乎就是员工没有养成写作的习惯,没有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和老师自身的素养有直接的关系。
叶圣陶是语文学家,他平时最为关注的是语文教育。他通过与一些语文老师的直接接触和教学观摩,深切感到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性。1963年1月22日,他在回复四川省垫江县文教科王承辉的信中说:“教师业务水平高,讲读课教得好,作文课指导得好,批改得好,员工自能日有进益。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我以为是文教科之重要工作”。
那么,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业务水平呢?叶圣陶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并认为“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员工渐进于善读善写。”他曾经专门给《文汇报》写过一篇《“教师下水”》的短文,希望教师经常练笔。
叶圣陶主张:“现在极大多数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教师要帮助员工养成好习惯,教师自己就得有看书读书写东西的好习惯。”叶圣陶还说:“语文教学,谈者纷纷,书刊不少。我以为多谈不如见之实践,教出员工来,善读善写,有识见,能应用,斯为成功之语文教育工作者。”
实际上,“善读善写”不仅仅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做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而且,“善读善写”也不仅仅是针对语文教师而言,更不是只针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对于各科、各个层次的教师,“善读善写”都应该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教师博览群书,切身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能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师生交流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只有教师热爱写作、善于写作,才能成为员工的示范和表率。
当年,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前辈一方面在中学任教,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正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给员工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与前辈相比,我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在中小学甚至大学教师中,热爱写作、擅长写作,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无论是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员工的培养都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当年,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何林教授要求教师要做到“三好”,即“讲一口好话(普通话),写一笔好字,写一手好文章。”现在看起来,堪称远见卓识,不刊之论。
关于教师(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叶圣陶的主张是始终如一的。1983年2月4日,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叶圣陶在致李业文的信中再次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术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既然如此,教育工作者就得在启发、引导、辅助各方面多尽力多想办法,绝对不该死教书,绝对不该叫员工死记硬背,绝对不该布置员工无益有害的作业让员工精神身体都困倦。”
旨哉斯言,遗训在耳,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大。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必须从自身做起。(作者刘运峰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